扇貝---被“封殺”19年后再入歐盟
2021-09-15
作者:
瀏覽量:
在北歐,扇貝有一個外號,叫“朝圣貽貝”。因為扇貝是集群生活的,經常大規模遷徙,就像趕往麥加的朝圣者一樣,場面蔚為壯觀。扇貝肉甜美芳香,混合著一種柔和的、類似龍蝦的味道,并且帶著大海的鮮美,這一切都使得人們無法抗拒。
但是,在長達19年的時期里,營養豐富、味道鮮美的中國扇貝一度被歐盟“下手封殺”。 1997年7月,以發現中國山東某企業出口到歐盟的冷凍熟貽貝肉中發現副溶血性弧菌為由,歐盟委員會一聲禁令,將中國的雙殼貝等水產品隔絕在歐盟大門之外。
此后的19年,中國建成了世界級現代化海洋牧場,建立了嚴格的安全標準和環境標準,對扇貝從捕撈到加工的整個環節進行持續監測。終于,中國扇貝撬開了全球標準最嚴格的市場,重新獲準進入歐盟。
中國擁有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域與32000公里長的海岸線,其中大陸岸線為18000公里。六千多個大大小小的島嶼散布在海岸線周邊,近海大陸架(含島架)的面積達41.4畝,僅大陸架漁場面積就有150萬平方千米,約合22億畝,占全球淺海漁場的四分之一,居世界第一位。
扇貝養殖作為一項成規模的產業活動,幾乎只局限在少數沿海國家,包括中國、日本、智利、秘魯、俄羅斯、加拿大、韓國和愛爾蘭等,而在所有的生產國中,中國有最為龐大的扇貝養殖產業,扇貝產量長期居世界首位。值得一提的是,在中國眾多的扇貝養殖企業中,獐子島擁有世界領先的貝類加工中心和20萬噸冷鏈物流基地,蝦夷扇貝產量居于國內市場首位。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數據庫數據顯示,1994年、2004年、2009年中國扇貝養殖產量占比分別高達79.57%、76.14%、81、59%。在扇貝養殖產業上,中國早已占據絕對的產量優勢。
世界上主要水產品進口國都是發達國家,他們在安全法規、技術標準、認證制度等方面有著較為成熟和完善的體系。歐盟利用科技和管理優勢制定的安全管理法規及標準,成為中國水產品在國際貿易中最普遍、最難以應對的技術性貿易壁壘。
2007年7月,中國開啟了長達十年的漫漫復關路。為了攻克出口歐盟的技術性壁壘,中國政府將扇貝產量最高的大連作為主要試點,對大連的海域環境和海產品安全等進行了多年不間斷地密集監測。
但是,歐盟有關貝類的法規非常復雜,這些法規包括歐盟對貝類產品方方面面的要求,如包裝和標簽、條形碼、可追溯性等,且這些要求分散存在于歐盟幾十個法規之中,只要有一個不達標便被裁定不合格。這也是相比其他類海產品,貝類一直以來更難解禁的重要原因。
接到中國關于雙殼貝類的復關申請后,歐盟食品和獸醫辦公室審核組多次來到大連,對大連海洋與漁業局和遼寧出入境檢驗檢疫局的貝類檢測體系、海域環境管理控制體系、實驗室管理及操作等多個方面進行了審核。
十年的不懈追求,十年的持續進步,接受審核的部門和企業在海洋食品安全管理和控制方面、監控措施以及殘留物檢測方面所做的創新和改革獲得了歐盟的最終認可。
歐盟是中國扇貝出口的最后一個“堡壘”,攻關的個中艱辛自不必言說,扇貝品質鍛造的十年,也是中國企業鍛造的十年。這不能缺少的十年,既是增強出口能力和轉變國際形象的客觀使然,也是產業升級換代和可持續發展的迫切必然。